欢迎您来同行财务人才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职业指导 > 职场观察 > 给一个理由,拒绝更好的薪水
给一个理由,拒绝更好的薪水
作者: 时间:2013/6/4 阅读:1078次
“摩托罗拉昨日宣布将在全球裁员4000 人,约占其职员总数的20%,并关闭全球94 个分支部门中的1/3。”8 月13 日的《纽约时报》用一句话交代了一场灾难,由于全球经济的萎靡不振,曾经人人艳羡的豪门企业也面临着大面积裁员的困境,而一些早已习惯了“大公司,好位置”的高级白领也不得不去应对这一次始料未及的职业变革。
  作为重中之重的灾区,摩托罗拉南京研发中心的500 人几乎全部被列入裁员名单,这些人的去向不仅是业界的焦点,也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社会话题。包括小米、联想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均开出了高于被裁员工原工资的薪水,甚至苹果等风头正盛的帝国企业也主动向他们示好。面对这些抛来的火热绣球,员工们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积极性,而是依然留恋摩托罗拉的工作环境,共同请求延迟辞退。一名员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相比于高薪水,他更看重“性价比”。
  这就带来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性价比中的“性”是何解释?人们对工作的期望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薪水不再是那个最重要的维度了吗?人们会因为什么而去拒绝一份更为可观的薪水?
  NO安于闲适
  许南(化名)是苏州大学的法律专业研究生,他家在天津,上学时的志向一直是在京津两地就业。毕业后通过亲戚朋友的人脉,他在家乡和北京都争取到了不错的机会,然而因为女朋友的关系,他最终决定先留在苏州,两年之后,再一起搬到北方。然而,两年过去了,他们没有往北走,却在苏州结了婚,安了家。
  许南说,他目前在一家公司做法律顾问,已经工作了5 年,刚刚追平毕业时北京一个offer 的薪金条件。许南有自己的考虑,这些年他迟迟没有动身赴京,除了生活习惯以外,考虑更多的是不同城市的生活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住房、交通、养育子女的经费、工作的繁重程度……把这些都算下来,他还是决定留在二线城市。
  “和以前的高中同学聚会聊天时,我就感觉自己这个决定真是做对了。我的同学好多都选择在北京、天津工作,他们还在为房子着急,而我在苏州买房的时候压力很小。这里环境又好,感觉很舒服,在一线城市达到我现在这个生活水准,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随着城市家庭生活的日趋完善,小资阶层概念的流行,许多成长于大城市的人们走出高校,并没有太强烈的改变先前生活的主观愿望,而是寻求安稳,他们主张的理念是生活高于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从前人们所大力倡导的拼搏精神就日渐式微,就业的心态也随之悄然改变。已经存在一种既定的“小康生活”供都市中的人们去嵌套,这种生活舒适、安全。所以,这个时候,职业选择所要考虑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时间成本——要花多久才能过上那样的生活。许南做出了留在苏州的选择,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觉得那些多出的薪水不足以弥补自己所消耗的时间。
  相比之下,北京最让他眷恋的是那里有先锋话剧的演出,而现在,各地的文化生活在逐渐的“标准化”,他大可以坐1 个小时的高铁到南京的剧场去观看。
  NO我要去创业
  与许南不同,王先云(化名)虽然也拒绝了高薪,但动机却更加简单。他从日本京都大学刚一毕业回国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各种面试,不少公司开出的初始月薪都在10K 以上,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这算得上是非常理想的待遇了。在一家跨国公司实习了数月之后,王先云没有继续留在那里,他也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和另外3 名同学一道创业,成立了一家无线互联公司。
  王先云概括自己选择创业的理由就是为了一个字:爽。为了爽,王先云着实思考了好久,他脑袋里有一套自己的模式,等待他去实践。很多理念在那些成型的大公司根本无法实现,去小公司也相当于创业,但自己不是老板,又要束手束脚,所以干脆自己办一家公司。他想把自己可以决定的范围最大化。
  “上学的时候,我哥们对我说,人不考研枉少年,于是我考了,结果还不错,上了京都大学;后来我哥们又说,人不创业枉青年,我一琢磨,还是想拼一拼,就决定去创业。毕竟过了这个年纪可能激情就退却了,我不想让自己后悔。我想结果也会对得起努力,虽然到现在我们还没盈利。”
  王先云和他的创业伙伴们每天埋首于工作,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工作时长,对他们来说,能够去工作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公司成立半年多,他们创造自己喜欢的工作环境,遵照自己的审美完善一切细节。创业的激情在继续鼓舞着他们,不甘于平庸和不被束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盈利还没有被正式提上日程,模式还在探索,真正的压力还没有来临,也许正如王先云所说,这个奋勇向前的阶段是人生中最爽的时刻。
  NO追寻自己
  D 先生曾经是一名公务员,做土地规划,肥差。可是他对规划土地兴趣不大,而是痴迷于文学,上班期间也不老实,总在搞创作。别人看图纸,他写小说,被再三警告,最终辞了职。后来他到一家地产公司做顾问,收入也颇丰,可他还是做得不开心也不专心,依然笔耕不辍。他说自己的精力总是不能集中在工作上,做着做着就写东西去了,有天一整理,发现写了满满一鞋盒。后来他把这些手稿寄给一个编辑,竟然成功出版了一本随笔集。更为有趣的是,由于平时和同事没什么往来,直到出了书,他的同事都还不知情。
  出书,帮助D 先生更好地定位了自己。他认为自己应该去从事与书有关的职业,不应该再赖在建筑业当一名不合格的从业者了,于是书刚出,他就辞了职,加盟了一家出版社。
  图书比之于建筑,自然在前景与财力上都处于下风,可对于D 先生这样的爱书之人,内心获得了额外的收益。他承认任何爱好成了职业,都肯定会有痛苦的一部分,比如他喜欢看书,但同时看七八份书稿,每一份至少要看4 遍,人就会很崩溃。但事情的另一面是,当这些稿件印制成成品书的时候,拿在手里确实有一种表达不出的喜悦。
  就像一次寻找自己的旅程,D 先生显然不会认为工作只是谋生手段,实际上他把它就看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还笑说自己就是一个俗人,见钱也会眼开,只是当那些钱无法补足内心的空洞和无力时,他只能再去寻找。
  “人每天最少要上8 个小时的班吧?除了睡觉,这占据了一天的一半,我不想把这么长的时间都浪费掉。如果工作不开心,赚钱多意义也不大。我喜欢做的事情是能够进入内心的,如果只是漂漂亮亮的体体面面的工作,搭进去大半辈子,就像一层油一样滑过去,辛苦都找不到价值,什么也留不下。”
  NO留守在“夕阳产业”
  与D 先生相类似,同样是出版社编辑,首都某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曹大鹏(化名)毕业前收到过很多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从一开始他就坚定地留在了自己学校的出版社,从未离开。
  一个名校博士生似乎有千百条路来做比出版社编辑更高待遇的工作,但曹大鹏似乎有一种定力,让他坚守在此。他很看重职业上的延续性,“这行是很困难,但最起码自己喜欢。长点工资就离开,可能就会造成频繁跳槽,总跳槽不就没人敢要了吗?”
  曹大鹏告诉记者,图书市场在萎缩,出版队伍却仍然在壮大,以他们的出版社为例,今年有100 多名新员工。很多大学毕业生做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他并不是孤例。
  如果D 先生是用工作实现个人理想,那么曹大鹏就是怀揣着一份改造社会的理想。他说,“哲学的理论书只有图书馆才会订购,可能卖出去一千本就不错了,这是很让人丧气的地方。我做这个就是想把这些好的思想推广出去,很多地方(公司)可能给的钱多一些,但他们帮不到我,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一个影响力大的地方,目前还在等待时机。”
  NO逃离老本行
  王涛已步入中年,这个年纪转行不是一件容易事。王涛转了,而且是向一个需要降薪的行业转去,这是他自己做出的决定。
  以前王涛在中关村工作,挎着黑色电脑包,出入一家互联网公司,他的本行是程序员。王涛说自己不光业务水平强,而且手脚麻利,流程线上的工作他都做得来,一个人能顶两三个人。这个优势在这个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行业里并不能维持太久,在从新员工逐渐变成老师傅之后,王涛开始觉得自己有些落伍了,一次他和一位年轻领导的直接冲突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没想到自己做了这么多年,却在专业问题上要听从于一个新手。
  也是从那时起,王涛开始审视自己的职业寿命。按照IT员工的平均年龄,年过30 的他已算是大龄。他想,自己不仅仅是要跳槽,还要转行,“IT 业不是一个养老师傅的行业,那毕竟是年轻人的天下,我得有一门能在以后一直养活自己的手艺。”
  王涛重新审视自己,除了编程以外,他觉得只有善长与人交流勉强算得上强项。于是他报名参加了一个保险培训班,40多名学员,他是年龄最大的,也是唯一一位坚持下来的保险从业人员。“做了4 年保险,薪酬几乎是从前做IT 的一半。”王涛撇了撇嘴。
  王涛做了一件勇敢的事情,他在自己还能谋生的时候提早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危机并重做打算。从他身上,你会发现一个30多岁的人看待职业的方式和社会对职业的不同的评判角度。对他来说,IT 业对人的消耗太严重,岁数大了很难坚持。而保险销售虽然不被看好,但有很多优势,比如它的门槛很低,否则一个30 多岁的人不会有做新人的机会,而且自由,可以自主调配时间。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有很好的延续性,只要还能说得出、走得动,就可以一直做下去,它的基础就是搭建人脉,日子久了,人脉自然就有所积累,日子越久越吃香。
  TIPS扎克伯格的拒绝
  扎克伯格对电脑的非凡领悟力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上高中时他曾为一款音乐播放器设计了一种可识别用户听歌习惯的插件,结果一名网络公司经理特地打来电话,邀请扎克伯格到他公司上班,提供的年薪上百万。面对这天价的邀约,年轻的扎克伯格拒绝了,他选择继续上学。
  而后他考入了哈佛大学。到了大二,他便创立了哈佛内部的社交网站Facebook。随着Facebook 在美国大学校园的扩散和风靡,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注意到了这个年轻的哈佛校友,并对他青睐有加。
  比尔·盖茨随即开出数百万元的高薪聘请他加入微软,没成想扎克伯格又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微软承载不了自己的梦想。
  很快,Facebook 席卷了全球,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到了2006 年,雅虎向扎克伯格报价10 亿,提出收购Facebook。对于一个新兴的网站,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扎克伯格再度拒绝,他说做互联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把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创造财富。
  今天,这个喜欢拒绝又擅于坚持的年轻人,稳稳地坐在了世界第一青年富豪的宝座,而那个一直没有被卖掉的Facebook 已经获得上市,目前市值逼近500 亿美元。
 
来源:
热门推荐